魏庄

《魏庄》

第一章

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
最新网址:m.umixs.info

他们在那里,在那接连不断的运动和物资匮乏的岁月里,度过了难忘的童年、少年和青春。

那些花园,到了1969年,只剩下了稀稀拉拉的草坪和一条白色的小径了。“珍宝岛事件”后,与苏联的*味越来越浓,就用来盖窑厂,烧砖建防空洞,后来成了里弄工厂。到现在早已铲平,建起一幢幢高耸的带电梯的漂亮的商品房。孩子,花园,窑厂,里弄工厂早已随着风风雨雨消失了,只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,他们的些许思念,还会在那里飘荡,仿佛那些逝去的时光回来了,飘荡在被岁月的枯枝残叶层层深埋的年代里,想唤醒那些沉睡的人和那些沉重的故事。

如上所述,在那个明朗的有风的五月的一个下午,我母亲喊我了。

我母亲是苏州人氏,她那动听的吴语一叫,小伙伴们就学她的腔调叫,特别是女孩子们喜欢集体拉长音叫,后面还要添上一句“快回去吧。”那种刻意模仿的童音,常常惹得大人们笑,孩子们乐,但对我却是一种灾难,如果磨蹭,她们就会很乐意地一遍一遍地叫(她们还会模仿广东人、宁波人、山东人、苏北人的腔调叫,非常有模有样,上海是移民城市,‘两万户’里有的是全国各地的人),最后她们会吃着零食,哈哈大笑,看着我一溜烟地跑回去。

我母亲喊我,无非是打酱油啦,买葱啦,吃饭啦,睡觉啦等等,这次不同,像是有事。

第一章

上山下乡那年,我十六岁。

那天, 我正在花园里踢球。

我母亲喊我了,说是花园,其实是工人新村群中的一块空地,有半个足球场大,当中是草坪,四角种了点开紫花的树,周围是低矮的冬青树,还有四个没人看管的门。

工人新村群,据说是五十年代按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建造的,一排排很整齐,像排列的火柴盒,两层楼,红瓦,砖木结构,非常简单。也就是上海人所说的“两万户”。它们都是一种格式,一个大门廊进去,五户人家,大的约二十平米,小的十四五平米,厨房和卫生间是合用的。每户人家的孩子少的两三个,多的七八个。那种拥挤,那种杂嘈,当然还有孩子们进进出出,挤来挤去的宣闹和欢笑。按照设计者的初衷,花园是工人们劳动后休闲的地方,可是工人很忙,厂里要工作,要开会,要“运动”,回来还要干家务,忙完了也该睡了。第二天路近的步行上班,路远的在路口等厂车集体上班。他们没有时间去休闲,最多在那里散散步。倒是那些光荣妈妈生出来的孩子们簇拥来簇拥去地在那儿玩,跳橡皮筋、打玻璃弹子、丢沙包、滚铁圈、踢球等等,玩得不亦乐乎。

她坐在窗前(她只喊一句,剩下的就交给那些女孩了),手搁在老式的发黑的硬木桌上,穿着工作服,戴着工作帽。午后的阳光照亮了她半边脸,她的眼睛很大,忧郁地看着我,却不说话,我有点讶异,以前她不跟我说话是不会看着我的,她四十多岁了,自从初中毕业的姐姐去年上山下乡到苏北的一个农场,刚高中毕业进工厂的哥哥也随工厂迁到江西去了,她就开始苍老起来,有了点白发,我等着,我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违了她,我知道她的心情不好。过了一会她说话了:

“我接到电话,李大民一家报名上山下乡了,所以我早回来了。”

我一愣,她的话是解释她为什么早回来,没说找我的目的,我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,明白她的意思。

李大民是我们街道上山下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第一章 (第1/3页)

谨把此书献给那块土地,以及在那块土地上生活和生活过的人们,感谢他们对我的宽容、照顾、和帮助。

还得感谢刘镇亚先生,感谢他对此书一如既往地关注 。

人是由感情填满的。

——作者

阅读魏庄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(www.umixs.info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