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科举

《寒门科举》

第 40 章

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
最新网址:m.umixs.info

唐诗一题的难度则是中等偏难,考的是贾岛的《剑客》。

贾岛的名气与李白、孟浩然、杜甫等人相比,自是远远不及,故有心背诵其诗的人,估摸不甚多,但也不是没有。

樊凡恰记得此诗,说来也是无奈,此诗在后世被用滥了,樊凡想不记得都难,每逢中考、高考、考研等等,到处挂满的横幅当中,必有其中一句,年年如此。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十六名学童在庭院内等到了日上三竿,才闻外头传来敲锣声,咚咚咚。

诸位学子皆是静默,无他,都在心里默数铜锣声呢。

敲锣声连鸣九下,方才止住。

樊凡心中暗想,九下意味着,朝廷这次委派下来的学政大人与知府同级,正四品,如此的话,本府的知府大人必定会伴同前来考校。

为何说是必定?其中可有大门道。

监考的是县学内的老学究,坐在正堂之上一览无余。

题牌举出来后,樊凡扫视一眼,十题之中,出自四书五经的居多,却有两题考的是唐诗宋词,题目也偏,不好作答。

试想,唐宋时期,诗词鼎盛,流下的好诗好词何其之多,想要全盘通识,自然不易。

宋词一题,樊凡不懂,不光词名从未听过,连作词人也从未听说过,实在够偏了,心中暗想,出此题之人定是个老派学究,喜欢收集些偏门的诗词,称之为“遗珠”,以显其博学多知,通读古今。

而新派的学者,则认为,应当推陈出新,与其耗费时光沉在古籍之中,不如多做些好文章,遗留后世。

樊秀才虽多年未中举,当年却是名副其实的小三元,在县城的廪生圈内颇有名声,这其中一个名额自然就落到了他执教的“樊氏族学”头上。

另一所是高庄的“高氏族学”。

如此算下来,共总有十六名学童参与了此次考校。

……

……

只见里头铺了十六张蒲席,又摆上了矮桌,诸位学童一一坐下。

这是要趁着大官员们游闲的时当,先考核第一个科目——默经。顾名思义,与后世的默写课文是一个意思,所出的题目不外乎是“默写某书第几篇目”或是上句是何、下句是何,再难一些则会出题“某篇目内讲何事的是哪一段哪一句”,这就要求学子不止背得滚瓜烂熟,还要知晓其含义。

总之,诸如此类,是考核最基础最简单的一门。

樊凡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,但凭借着成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,记忆力总归比寻常同龄人要好一些,加之方法得当,每日早晚又在河畔便练字便诵读,四年间,积少成多,已将四书五经背了个全。

达不到倒背如流的水平,但应对“默经”已是绰绰有余。

哪怕上头派下来的学政大人品级比知府低一些,知府多半也会伴同,因为学政一职属于游职,任期一满,还会回到天子脚下,可不敢轻易得罪。

何况这次下来的是平级的官员,所以说知府是必定会陪同的。

……

随后,学政大人与一干官员自然会在县学里视察一圈,读读县志,四处游游,高谈阔论,诸如此类,与后世的下乡巡视大体相同。

趁此空档期,樊凡等学童被带至考场——也就是县学的讲堂内。

第 40 章 (第1/3页)

第四十章

大塘县文风颇盛,加之知县重视后辈才俊的培养,故作了规定,县学每年皆会从所辖的学堂中抽出六所,每所学堂派两名学童,由县学里的教授进行考校。

因参加考校的皆是尚未参与过科考的学童,故称为“童子会”。

今年赶上学政大人亲自主持,自然要举办得盛大一些,县学里的几位老学究得知学政大人出身寒门,有意在参赛的名单中增加了两所乡下的学堂,以示公正。

阅读寒门科举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(www.umixs.info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
相关推荐